English

多位专家挑战学术界不良文风

2000-11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陈 洁 我有话说

本报讯 在学术界文风日益艰涩、诘屈聱牙的今天,代表中国当今最高学术水平的数十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,呼吁学术界要端正文风,要写别人看得懂的文章,要敢于写“小文章”,写好“小文章”。

北大著名历史学家阎步克在《文史知识》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,现在不少中青年学者写的东西,一般搞研究的都读不懂。用生僻词、生造词、一知半解甚至莫名其妙的外来词,食古不化、食洋亦不化。大家都卖弄什么新主义、新新主义,这种浮夸的文风和学风很不好。北师大著名史学专家龚书铎教授说:“现在大家都知道,写书比写论文容易,写论文又比写小文章容易。别以为小文章是小儿科,它要求深入和浅出。三两千字的短文,往往是数十万字著作的凝炼,是数十年学术造诣和严谨学风的体现。”北大历史系教授李零说,其实历史是很生动的,比如古代皇帝如何取暖,如何用膳,现在中国联通做广告的中国结、同心结是怎么回事,少林寺和尚为什么头顶烧伤疤,弥勒佛为什么背布袋等等,但这些鲜活的历史,很多历史学硕士、博士也不一定知道,由此可见写小文章之难。小文章是给“圈外人”看的,不能用“术语”混过去,耍不得花腔。所以提倡写小文章,不但是个文风问题,也是治学态度和做人态度的大问题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这其实是一种人格修养。老老实实做学问,老老实实做人。小文章对大学者的文笔、学识、人品都提出了要求。北大哲学系陈来教授也说,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,像冯友兰先生的著述,都是大白话,但深者得其深,浅者得其浅。这是一种境界。而做杂志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赏,像《文史知识》这样,也是一种境界。他觉得现在很多学术图书通俗化是件好事,但通俗不能庸俗,学问不是“戏说”和“大话”。

长辛店铁道中学教历史的许老师说,读大学时就觉得学问多么高深莫测似的,特别敬仰,那些学报的论文都看不懂。学了7年历史,教书时学生问我历史书上玄奘背的大家伙是什么,我都答不出来。后来还是从一套文史知识文库的《古代礼制风俗漫谈》里知道是书箱、伞和油灯。我直到这时候才明白,其实学问就是这样明明白白的。我读大学时很喜欢一种学术刊物,但现在不太读了,因为不懂。那里头的文章就像鲁迅说的,浑浊的泥潭,你不知道深浅。我觉得做学问还是该像“文史知识文库”那样,老实、清楚、生动、有用。

《文史知识》的老编者杨牧之不无骄傲地说,当代中国文史哲大家几乎都在《文史知识》上发表过文章。而且大学者写小文章正是《文史知识》的一贯风格。北大古文献学家金开诚教授很赞赏《文史知识》的定位,认为正是“人文科学的普及读物”,这一定位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和立场,才使其2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